古人曾言:“伴君如伴虎”,这句话提醒人们,侍奉君主就如同与猛虎为伍,风险极高。然而,尽管这句话深具警示性,在古代社会,保命的念头往往不能阻止人们追逐荣华富贵,面对权力和财富,几乎没有人能真正做到见好就收,保持谨慎。
在中国历史上,这种情况屡见不鲜,但在秦朝,却有一位将军,深知功高盖主的风险,最终选择主动辞去职务,以求自保。这位将军便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王翦。王翦,出自频阳东乡(今陕西省富平县),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,与白起、李牧、廉颇齐名,被誉为战国时期的“神勇之将”。
王翦的战功斐然,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,他至少在五国的征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。由此可见,王翦在战争中的表现可谓卓越非凡。年轻时,他便热爱兵法,精研武技,最终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获得秦始皇的重用,成为秦国的顶尖将领。
展开剩余81%然而,历史上不乏帝王因功臣过于显赫而心生嫉妒的例子,这便是所谓的“天下本是将军定,不许将军见太平”。秦国的另一位名将白起便因功高震主,最终惨遭秦王的忌惮与杀害。对此,王翦深谙其中的危险,尤其是在年老之后,他更显低调,时刻小心应对,生怕引发秦始皇的猜疑。
当秦始皇接连征服了燕、赵等五国后,只剩下楚国未灭。为了完成统一六国的伟大使命,秦王嬴政召集了朝廷大臣,召开了一次专门的军事会议,讨论最后攻楚的战略。在这次会议中,秦王首先询问年轻将领李信,如果让他带兵出征楚国,需要多少兵马。李信自信满满,答道:“若由我指挥,20万兵马足矣。”秦王听后点了点头,接着转向王翦,问道:“老将军若亲自出征,您需要多少兵马?”
王翦早已洞察了秦王的用意,故作沉思后答道:“若我亲自带兵,必须有60万兵马。”秦王听后,嘴角微微一挑,冷笑道:“王将军果然年迈,不似当年神勇,看来只有李将军能担此重任。”最终,李信与蒙恬带着20万兵马出征楚国。
王翦明白,秦王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,必然意味着此次出征将会失败。为了避免秦王因战败而迁怒于自己,他便谎称生病,向秦王辞去职务,告老还乡。秦王对此并未太多反感,反而认为王翦是因为未能获得出征的机会而心生不满,因此愉快地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然而,李信和蒙恬率领的秦军在与楚国名将项燕交战时,陷入了项燕精心布下的陷阱。项燕通过假装失败诱使秦军松懈,待秦军疲惫不堪时,楚军猛然发起反攻,导致秦军大败。此时,战败的消息传回秦王耳中,他愤怒不已,深感后悔没有听从王翦的建议。
秦王决定亲自前往王翦的老家,亲自向他道歉:“此次败局,实因未采纳将军的良策,导致秦军屡遭楚军侮辱。希望将军不计前嫌,帮助我扭转局面。”王翦早已预料到秦王会来,故意表现得非常谦卑,“大王亲自来探望,令老臣十分惶恐。秦军失利,老臣亦感到十分悲痛,但我如今身患重病,实在无力为大王效力,恐怕只能退居二线了。”秦王闻言,心中虽然不悦,但依然坚持道:“将军请不要如此,朕已知错,您还是得带兵出征,扭转局势!”
此时,王翦深知自己的推辞如果再度坚持,可能会步白起的后尘,因此他终于同意了秦王的请求,但他开出了自己的条件:“如果大王希望老臣带兵出征,那么,必须有60万兵马。”秦王此时终于意识到王翦的坚持并非出于胆怯,而是基于对楚国实力的深刻评估,于是点头答应。
虽然王翦答应出征,但他也不忘向秦王提出额外要求:“此次征伐楚国,若我凯旋归来,盼大王能赐予我一些房产和良田。”秦王听后大笑,心中认为王翦贪图享乐,必无二心。然而,王翦在出征途中,时常派遣亲信回京,向秦王报捷时还特意提到他所要求的奖励,这让秦王完全放心,将全权交给了王翦。
最终,王翦历时一年多,终于斩杀项燕,俘获楚王,彻底征服楚国。楚国从此成为秦国的一部分。然而,王翦深知自己已功高震主,因此再次向秦始皇辞去职务。秦始皇虽然没有答应,但他确信王翦不会造反,因此并未将其视为威胁。王翦虽然心中不安,但多次向秦始皇请辞,秦始皇最终对他说:“朕不会杀你,你就留下来吧。”
听到这句话后,王翦才稍感安心,但他依旧保持低调行事。正因如此,王翦得以安度晚年,平安度过一生。综观王翦的一生,作为一名将领,不仅要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,更要懂得如何应对复杂的宫廷权谋,深谙为人处世之道,才能真正达成安稳的结局。大家对此怎么看呢?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配资-河南股票配资-配资网平台-配资网上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